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十二时辰经络对照表
-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 一、手太阴肺经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三、足阳明胃经
- 四、足太阴脾经
- 五、手少阴心经
- 六、手太阳小肠经
- 七、足太阳膀胱经
- 八、足少阴肾经
- 九、手厥阴心包经
- 十、手少阳三焦经
- 十一、足少阳胆经
- 十二、足厥阴肝经
- 十三、任脉
- 十四、督脉
- 十二时辰经络对照表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第一组: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手太阴肺经所属穴计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共11穴。
手阳明大肠
循行路径: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记述,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共20穴。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頦唇沟相交于承浆穴,返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至额前。
分支:自大迎穴前方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咙向下,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经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自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阳明胃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共45穴。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共21穴。
第二组: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走出,直行上肺,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手少阴心经所属穴计有: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共9穴。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经手背,沿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返回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经眼眶下缘,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穴计有:少泽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听宫穴。共19穴。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分支:自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直行者: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分支:从后项分出向下,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嘻(yixi)、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行至髀枢,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穴计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共67穴。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部两侧,至下腹部,沿腹部中线两侧(距正中线0.5寸)上行,夹脐,抵胸部前,直到锁骨下(俞府穴)。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少阴肾经所属穴计有: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共27穴。
第三组: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横行至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抵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至掌中(劳宫穴),循中指桡侧,出其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出其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手厥阴心包经所属穴计有:天池穴、天泉穴、曲泽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中冲穴。共9穴。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经手腕背面,沿前臂外侧中线,即尺骨、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向前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耳上角,再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穴计有: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共23穴。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颌厌穴),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又折向后下方,过颊,下颈,与前脉合于缺盆后,入体腔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行至环跳穴处。
直行者:自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穴计有: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共44穴。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据《针灸甲乙经》和《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厥阴肝经所属穴计有: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共14穴。
奇经八脉–任脉
任脉为“阴脉之海”,分布于身体躯干的前侧。医家一般认为任脉处于筋膜外皮肤里,这种理解就不能将任脉和督脉划归八脉道这一深层次的传输系统中。既然将任督二脉划归八脉道系统,那么其结构特点必定属于深层次的传输系统。道医和修身求真学所研究的八脉系统则全都是深层次的内传输系统,绝不会将深层次的内传输系统表面化。这一问题的结论就在髓道周天和皮下周天的区别之中。因为在髓道通后的小周天内循环中,任脉的传输是在喉管内、胸骨的内壁中和腹壁的腹膜壁上。任脉与冲脉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脉循环: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明代《医经小学》中奇经八脉歌诀:“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咽承浆里,阴脉之海衽所谓。”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计有:会阴穴(督脉、冲脉会)、曲骨穴(足厥阴会)、中极穴(足三阴会)、关元穴(足三阴会)、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冲脉会)、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足太阴会)、建里穴、中脘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会)、上脘穴(手阳明、手太阳会)、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阴维会)、廉泉穴(阴维会)、承浆穴(足阳明会)。共24穴。又交会于督脉的龈交穴,足阳明的承泣穴。
奇经八脉–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出《素问.骨空论》。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穴(少阴所结)、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足太阳会)、>大椎穴(足三阳会)、哑门穴(阳维会)、风府穴(阳维会)、脑户穴(足太阳会)、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足太阳会)、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足太阳、阳明会)、素髎穴、水沟穴(手、足阳明会)、兑端穴、龈交穴,共28穴。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穴、任脉的会阴穴。
十二时辰经络对照表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来源:本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