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无从确定“海战的司令官”是哪国人物。本诗中既无国名又无
地名,只有诗最末出现一个“阿古里帕]女性的名字,但这对专家们而言并不是一条有多大
价值的线索。
于是,专家们只能如盲人摸象一般展开瞎猫撞死耗子式的尝试。他们首先将目光定在诺
查丹玛斯时代的法国。当时法国海军的司令官是巴隆·德·拉·加尔多和川·德·拉·毛
尔,法国史中对此二人的记叙仅寥寥数语,评价是能力一般,在海军司令官的职位上没有突
出建树。诗中的海军司令官是一位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人,将下属与战俘都视作工具,采
取暴虐的手段驱使他们。因此所有人对他都敬而远之。那两位能力一般的司令官显然不是诗
预言的对象。
专家们继续将目光投向同时代的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等海上强国,但都一无所获。
在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专家们发现,一些嗜财如命、大肆劫掠的海盗头子居然被女王
授以海军上将军衔,成为帝国海军将领,如豪金斯、德雷克等人。他们将从事海盗活动抢劫
来的巨额财富献于英女工,才得到这些荣誉。这些人也许与预言诗有某种关系,但目前支持
这一猜测的证据不够充分。
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都因国王采取过血腥镇压新兴资产阶级的
极端暴行而利用国会处死过国王,英国倒霉的是查理一世,法国则是路易十六。
本诗便是预言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萘时被处死的命运。
当巴黎爆发革命、法王路易大权丧失殆尽的“恐怖新闻”传入欧洲各国君主耳里,他们
只感到脊背上一阵阵发冷。普鲁士国王立即与奥地利皇帝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欧洲各国君主
联合,用武力干涉法国革命,恢复法王路易的王权。随即,普奥干涉军越过普法边境,开始
向巴黎推进。
对法国人民而言,这无疑是对自己祖国的侵略,他们要求誓死保卫法国;对路易十六而
言,这是他恢复权力的大好机会。于是,路易十六偕同王后做下了出卖法军作战计划,里通
敌国的可耻勾当。当杜伊勒里宫的秘密保险柜里发现了记录着路易十六夫妇卑劣行径的信件
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将路易十六关入丹普尔监狱,国会着手审判他的罪行。
诺查丹玛斯出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立场与君权神授的正统观点,在诗里将路易十六
置于正面进行描述,并把结束他反对动统治的革命称为“阴谋”,把君主制终结说成路易十
六“跌落宝座]。这是应当以批判眼光去看待的。
逮捕国王后,国会经过长时间的辩论,终于在1793年1月15日晚,以387票对334票
通过判处国王死刑的决定。诗中的“市井利剑高悬”便是对于1月21日在巴黎协和广场对
路易十六执行死刑的描述。“玉首被可燃之粉烧烬”是预示路易十六的头颅被丢进石灰粉堆
中焚毁一事。诺查丹玛斯对路易十六之死的预示如此准确,这再一次显示他的预见力是何等
敏锐。
诗最后预言的是处死国王后,雅各宾派实际掌握政权,在法国进行一系列恐怖、带有革
命血腥的统治,反革命人物被不加区别地大批处决,此为“席卷大地的杀戮”。路易十六由
于其出卖祖国的卑劣行径,死后仍为法国人民所不齿,成为一代遗臭万年的君主。
这是另一首关于俄罗斯的“怪僧”拉斯普琴的预言诗。此前,诺查丹玛斯预言拉斯普琴
因在俄罗斯教会有较高职务,得以经常出入宫廷,与沙皇及皇后会面,并取得沙皇的信任与
皇后的爱慕。
在拉斯普琴与皇后的宫闹丑闻传出前,沙皇对拉斯普琴给予极大的信任,教会重大事务
都邀拉斯普琴参与决策。拉斯普琴在处理事务时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受到沙皇的赏识。
但同时他的个人野心也高度膨胀,处心积虑力图挤进沙俄帝国的高层权力中心,此即诗第
一、二行寓意所在。
拉斯普琴用尽手段获取皇后的芳心,即是想利用皇后向上爬。但纸包不住火,他与皇后
的隐情终于败露。沙皇恼怒万分,下令将他关进监牢,由法庭秘密判刑流放西伯利亚。此即
诗第三行寓意所在。
诗的末尾据专家的解说,是指教会的一般教徒与某些被欺骗的农民十分尊敬拉斯普琴,
视他为“圣者”,在他“神秘消失”后仍不停打听他的下落。
本诗是关于罗马教皇的崇高地位受到企图分裂教廷势力威胁的预言。
“圣王”即寓示教皇。“塞迪佛拉古”据专家们对诺查丹玛斯的原文拼写进行仔细考证
后得出的结论,这并非一个成型词,而是诺查丹玛斯自行创造的一个新词,其词源是拉丁语
“地位”与“破坏”。在诗中所表述的意思可能是“地位威胁者”,诗第一行的解说即为,
“教皇对威胁到其地位的人怒火中烧”。
这股威胁教皇地位并企图分裂教廷的势力来自何方?专家们将研究方向定在中世纪末期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上。当时的欧洲各国在忍受了天主教会近一千年的愚昧精神统治
后,人民终于爆发了反抗教会精神桎梏的斗争。宗教改革一时间在各地风起云涌。德意志地
区有路德教派,西欧有加尔文教派,法国有胡格诺教派;宗教战争有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
战争,法国国内的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以及各国内部程度不一的新教徒保卫自己信仰的抗
争。在新教徒反抗天主教会压迫的斗争中,除战争外,还有某些激进的新教徒对极端仇视新
教的大主教们采取暗杀的手段,如投毒等,这便是诗第二、三、四行的寓义所在。
教皇感到来自新教的强大压力,而一时又无良策将蓬勃兴旺的新教扼杀在摇篮中,诗最
后两行一语中揭示了教皇惶恐不安,坐卧不宁的心态,仿佛未日即将降临一般。
这首诗,被专家们认为是关于日美日益剧烈的贸易摩擦的预言。
“降生不久的金钱国度”寓示日本在经历战后的高速成长期后,经济实力以令世人膛目
的幅度倍增,从贫穷的战败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日本的经济奇迹主
要得益于政府主持下的出口贸易导向型经济战略。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在
全球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由于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强,不仅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优势,甚至
在美国国内市场上也分食了原本为美国企业牢牢占据的“蛋糕”。这使日本对美国年年产生
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美企业界乃至政府对日本产生强烈不满,诗第二行实际上是描述美国强
烈要求日本向其大幅开放国内市场,增加美国商品的进口,以削减美国过度的贸易收支不平
衡的呼声。“海之来回”为寓指美日间的进出口贸易。
诗第三行顶示美国将会毫不犹豫地引用国内贸易法案对日本展开贸易战。但由于此类过
激行动通常的结果是“双害”,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好处,美国国内持反对意见者也大有人
在,支持者与反对者相互辩论,争吵不休。“派系活动甚嚣尘上”正是预示此点。
诺查丹玛斯在这首诗中向我们展示的是某城市遭遇战争或某种灾难时的骇人场面。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将“四十五度之地”与“庞大的新都市”联系起来解读,发现
预言指向的是美国的超级都市一纽约,它正位于北纬四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间。
“天空在燃烧”与“火焰”表明,纽约将受到来自天空的袭击,也许是常规轰炸,也许
是核洲际导弹。不过,至少就目前看来,拥有远程核打击力量的中国与前苏联国家如俄罗斯
等都在尽力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难以想像它们会贸然向纽约发动核打击。
有专家发表看法认为,本诗应视作诺查丹玛斯预告将有来自大空的大批UFO空袭欧洲的
下篇。在将欧洲所有大城市毁灭后,外星部队继续向西,飞临纽约上空,开始毁灭纽约。这
是一种全地球人类无法反抗的灾难。同时,本诗第三、四行预示了外星部队使用的是极其先
进的激光武器,它令地球的所有进攻与防御手段都推动能力,瞬间化为乌有。“撒落大地的
巨大火焰,魔鬼般蹦跳在每个角落”,正是诺查丹玛斯眼中从UFO射下的道道死光象撒旦之
剑一般,将纽约化成一片废墟的凄惨场面。在所有关于1999年大灾难的预言中,这段预言
最让地球人类感到不寒而慄与孤独无助。
这首诗描述的是某城市秩序混乱不堪,流血骚乱频频发生的情景。专家们将本诗归入有
关法国大革命一栏;认为它预示的正是巴黎在大革命漩涡中跌宕起伏、天无宁日的景象。
“委托于兵士管制的大都市”,预示对国王路易十六不利的国民议会召开后,路易十六
向巴黎和凡尔赛调集大批军队,妄图以武力解散由第三等级代表组成的国民议会。这一愚蠢
的决定直接成为大革命的导火索。巴黎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王权、要求民主、自由与
人权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运动。
诗第二、三行预示巴黎再也没有平静的日子,革命(“骚乱”)带来激情,但也破坏原
有秩序,造成混乱。自1789年至拿破仑再度退位的1815年,巴黎经历的是26年的剧烈动
荡,不断地在浪峰与波谷间起伏。
诗最末两行的“厄运”与“流血的攻击”寓指在巴黎发生的一次次血腥清洗反动派的革
命暴力,与几次政变后新的执政者对原当权派反攻倒算而大挥屠刀。
这是一首关于某座古城惨遭蹂躏毁损的预言诗。世界上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成千上万,诺
查丹玛斯预言的究竟是哪座?诗第一行的“波尔赛族”是专家们解读本诗的关键钥匙。
“波尔赛族”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在古罗马帝国衰亡时,为躲避日耳曼
人烧至帝国四境的战火,向西迁移至现今法国南部的朗格多克地区。以波尔赛族的居住地为
中心,逐渐形成一座带有古罗马遗风的历史名城,那便是现今法国南部重镇图卢兹的雏形。
“波尔赛族的灭亡”,大概是指图卢兹在早期曾受到过外来的军事侵袭,专家们在史料
中发现,历史上阿尔比乔夫十字军曾围攻该城,并在攻进城后进行过劫掠与破坏,那些十字
军士兵本是乌合之众,缺乏道德与纪律的约束,进城后在指挥官的放纵下,露出强盗本性,
以烧杀抢夺为乐,他们随意闯进波赛尔族人家里,见财物就抢,有人稍稍反抗就杀。惨遭屠
戮的波尔赛人的鲜血染红了图卢兹市内的两条河流。掠夺与杀戮使这座古城失去往日的熠熠
生机,一时沉寂下去。
诺查丹玛斯已不止一次地预言强大的东方军队将横扫欧洲。在本诗中再度提及东方军队
在欧洲,不过不是描述如何横扫千军,而是败退欧洲战场的预言。
有趣的是,使一度在欧洲无人敢挡其锋的东方军队退出欧洲的,并非欧洲联军的强劲反
攻,而是诺查丹玛斯数次预告过的全球规模的大异变。
这次异变,也许是《诸世纪》对方世纪末大灾难的另一种说法,但专家们更倾向干将它
看作继大灾难后对人类的又一次毁灭性打击。
东方军队的败退,便是在此大异变发生之后。“饱学之敌军”寓指东方军队,“右往左
往摇摆不定”是指东方军队在大异变后是继续进攻还是退回大本营,将领们犹豫不决。诗第
二行预示大异变给东方军队带来一种不知名的瘟疫,使战斗力大为削弱;在撤退途中又遭到
幸存的欧洲军队的伏击,不过损失不大。
诗后三行预示,由于此次大异变,不仅东方军队与欧洲联军实力受损,更严重的是欧洲
遭到彻底毁灭,“比利牛斯山脉 威尼斯 阿尔卑斯”所代指的广袤欧洲最终既没成为东方
人的掌心之物,也没被顽强的欧罗已人保留在家园里,它毁灭了,成了死亡的坟墓。
本诗原文全用拉丁语书写,如此“纯净”的诗在原版《诸世纪》中极为少见。通常,诺
查丹玛斯惯于采用几个语种混杂书写,甚至自造新词,造成阅读困难来掩盖《诸世纪》的深
奥含义,使之不至轻易为一般市井俗民透彻理解。
但在本诗中,诺查丹玛斯用拉丁文书写的用意恰恰相反,他要用通俗的拉丁文让稍具知
识的人都能看懂本诗。
因为他要让世人知道他在嘲笑那些无法读懂却胡批乱评《诸世纪》的愚蠢的批评家们。
于是,在诗中他故意反话正说“推荐”那些整日与观星术士、无知无识者和不信基督的
“邪宗之徒”为伍的“贤人”,担任司祭一类的具有神圣意义的教职。
有趣的是,“观星术士”指能占卡预测未来的星相者。事实上,诺查丹玛斯本人恰好擅
长星相学,他连自己擅长学科一并列为讽刺对象,也许是想诽谕一下所有领域内的权威。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一想到诺查丹玛斯连自身一起嘲弄,就会会忍俊不禁地发出会
心的微笑。
本诗预言的是一位名叫阿希鲁的人被处于死刑的事件。
在法国历史上,叫做“阿希鲁”的人有两个最为出名:一个是巴黎最高法院院长阿希
鲁·德阿鲁勒,他为女王摄政、宠臣孔西尼的倒台做出了巨大贡献。结果孔西尼被暗杀
(1517年)。另一个便是以不光荣的失败而被判处死刑的法国军队元帅阿希鲁·巴扎勒。
他是在1870年被判处死刑的。
从本诗中的情形可以看出,预言的也许是法军元帅阿希鲁,他的不光荣的战争行径激怒
了法国人民,因此被要求处死。
本诗预言的是越南战争,第二、三行描写了美国士兵。
第二行“被夜色恐哧”说明了美国士兵来到潮湿阴暗的山地丛林中,对于越军的游击战
术极不适应,特别在漆黑的夜晚,不谙地形的美军常受袭击。因而美军对夜战是害怕的,他
们害怕走进越南民兵的圈套之中。
第三行“黑与白”即表明美军由黑人和白人构成,他们充溢在印度支那的大地上。
而第四行则生动地描绘了越军的游击战术:藏于阴暗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首诗至今还没有合适的解释。塞昂这个地名至今不知在哪国,而普托隆被认为是以色
列的一个港湾城市。
而从第三行的“黄金泥棒封入铁球之中”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解释:一种新兵器,如火
炮、导弹等开始登上战场。炮弹、导弹等都是棒状的,里面装填着炸药,外表是一层坚硬的
铁皮。从这一行可以得知,诺查丹玛斯在施展占星术之时,已从水面看到了这一系列恐怖的
新式杀人武器,他也许为自己的子孙会受到这种“铁球”的进攻而感到惋惜。
本诗中“朗各鲁的大公”指的便是吉斯公爵。这一首预言诗预测的就是吉斯公爵在进攻
西班牙途中,所率的奥旦和里昂的士兵们被围攻于多隆。
而本诗后半部分预言的是日内瓦、奥斯布鲁克和北意大利的军队进攻教皇领地的事件。
在法国的历史上,安科纳属于教皇的领地。
在这本《诸世纪》中,诺查丹玛斯对中世纪的法国预测得特别仔细。看来他对几百年后
的法国极感兴趣。
十六世纪的教皇保罗二世私生子甚多,是一位风流不羁的人物,好在他并不曾因此而酿
成大祸,只是不时地将自己的领地送给那些有实无名的孩子们。本诗预言的就是他将自己的
领地帕尔玛暗中送给其私生子皮埃尔路易·凡尔涅兹一事。这事发生在1545年。
其实,出身庶民的皮埃尔路易·凡尔涅兹和这位教皇倒底是何等关系已很难查考了,恐
怕连这位风流成性的教皇也说不清楚。不过平民皮埃尔路易·凡尔涅兹确从教皇手中得到了
帕尔玛并由此飞黄腾达。
后来,帕尔玛从凡尔涅兹家手中转到了布尔鲍家手中,这便是全诗后半段预言的内容。
世界上的灾难和痛苦也许太多了!诺查丹玛斯《诸世纪》一书就以预言那未可知的天灾
人祸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老人希翼凭籍自身的神奇力量,把未来的人们
引向一个没有痛苦和悲伤的快乐之国。
这首诗也不例外,仍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预言。但从时间上看,大概发生于诺查丹玛
斯尚存人世的时候。这给史学家和玄学家们考证本诗的内容带来一定困难。因为意大利在这
一时期没有如此巨大的战乱。当然,这仅是从史料上判断,或许诺查丹玛斯是对历程艰幸的
意大利文明发出的痛苦的悲叹,而未明确地预言未来,在其它各章中均有类似的预言诗。
虽然我们找不出本诗的确切含义,但联想到本书的内容无异于一部人类发展的灾难史,
不难体悟到这位伟大的预言诗人那颗悲天悯人的善良的心!
这首诗预言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对外扩张中的一次惨重失败。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来是中亚细亚的一支突厥人部落,后来接受了伊斯兰教,逐步由小亚
细亚向西扩张,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征服其到达的每一个角落,建立起奥斯曼土耳
其帝国,成为亚欧间不可逾越的墙。其实,土耳其就是突厥的变音。诗中“新月”就是指土
耳其和伊斯兰教的标志。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后没有停止过也从来不可能停止的征服中,遭到被征服地区人民
的顽强抵抗。这时,这群依靠战争和征服发达的异教徒又因了战争和征服而逐渐落没。其中
最惨重的一次战败发生于1476年。
这一年,土耳其派十二万侵略军进攻摩尔达维亚,摩尔达维亚大公斯特凡三世率四万士
兵迎战。双方相持在瓦斯鲁伊的一座高桥附近,死伤无数。后来,斯特凡命一队士兵披上羊
皮,侨扮成牧羊混过高桥。在土耳其军队发动进攻时制造惊慌和混乱,引发了土耳其军队的
内讧。随后,斯特凡亲率大军一举击溃土耳其的部队,并俘获土耳其的大总领“巴夏”即副
王共八名将领,赶走了入侵者。这便是诗的后半段预测的内容。
诗的最后一句,也许能够说明战争的残酷。“红的深渊”一定是指士兵们在战场上洒下
的斑斑血迹。
诺查丹玛斯在前几章节中预言了一支神秘而强大的中国军队在世纪之交横扫欧洲。尤如
灾难之神降临人间。这首诗亦不例外。
预言诗描述了这支来自东方的军队征服法国的过程,这只骄傲的高卢公鸡终于俯首称
臣。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呢?——意大利。
在这一征服过程中,欧洲宗教中心罗马及一切神职人员无疑会受到另一种信仰,即无神
论的强烈冲击和残酷镇压;最终被取而代之。这是可以预见;因为征服就意味着接受,无论
是自愿还是被迫,无论是政治还是思想。诗中对此当然不能不谈,“最高统治者”即教皇,
他被“捆缚着手臂”,“寺院”即教会,也“无法幸免”。正如本书对拿破仑的预言中若干
章节描述的那样,拿破仑对异地民族的统治源于对教会的铁腕控制,而征服一个民族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摧毁其思想和信仰并用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取而代之。显然,这支
“中国军队”正是这样做的。
这首诗预言的是十六世纪法国在意大利冒险中的最后一位骑士国王——亨利二世在位期
间发生在宫中的一段风流韵事。
在亨利二世统治期间,吉斯兄弟在宫中很有势力,这主要是靠国王的情妇,美丽妖艳的
迪姬娜·德·普瓦提埃暗中协助。在亨利二世时代,法国的宫廷里勾心斗角、暗杀成风,很
象意大利的宫廷。洛林的红衣主教查理;德·吉斯是个精明的大领主,他积聚了大量的教会
领地。支持教皇创立的新修道会——“耶稣会”。他的弟弟弗朗索瓦·德·吉斯是法国一名
优秀的将军。吉斯兄弟严然以捍卫信仰和与教皇亲善为名,催促亨利二世重新投入到意大利
的冒险中去。
一直以来,史学浓们更乐意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去解释亨利二世和吉斯兄弟间的恩恩怨
怨,但这首诗从感情纠葛的角度,给他们问的矛盾提供了绝好的佐证。很显然,弟弟弗朗索
瓦趁亨利二世不在宫中之机,窃取了迪姬那的芳心,并利用她和亨利二世的特殊关系为自己
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显然因为王后卡特琳娜。德·梅塞德斯来自奥地利,故称亨利为“奥
方”。而“副王”尽管不是法国宫廷中的官职,但也能籍此判断是指一位总司令官。
与勒芒接壤的,是法国十分重要的要塞马延,这里刚好是弗朗索瓦·德·吉斯的领地。
这首诗预言的是这位亨利二世时期风光无限的军事将领历经百战,饱获英名的情况。
在“市民式国王”路易十一之后,法国相继有过好几个“骑士式的国王”。对他们来
说,意大利冒险不仅仅是一次侵袭。他们在阿尔卑斯山另一侧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种
异地文化的芬芳和无数的财富。对这些粗鲁的法兰西领主而言,十五世纪意大利有着如此优
雅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方式,难免不令他们想入非非。在这一过程中,吉斯兄弟鼓动他们的主
子前去冒险,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而弟弟弗朗索瓦更是军功卓著,被后人称为“多马尔公
爵”。
但是,弗朗索瓦似乎并未如诗中所言,为征服非洲渡过了直布罗陀海峡。
这首诗预言了法国历史上一段过程曲折的宫廷权力之争。
亨利四世的妃子玛丽·德·梅蒂西斯凭着国王的宠幸,在亨利死后大肆收买贵族,笼络
一帮亲信宠臣。开始摄政。
1614年,路易十二成年。但他仍要求母亲执政,玛丽的党羽占多数的三级会议对她表
示信任。玛丽借机要求巴黎高等法院承认她的君主权,并以答应法官和特权阶层维持胃官制
度不变为条件。
王公们召开三级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路易十三,现在却事得其反,会议的结果对他们
不利。但他们的代表之一孔代就此屈服了。这一举动引起了巴黎人民的极大同情,当他返回
巴黎时,市民们齐集街头向他欢呼。这令摄政母后手下的一位重臣——孔奇尼彻夜难眠。这
位神通广大的总督和国王内室待从长要求母后逮捕孔代亲王,并将亨利四世时的大臣们一一
革职。
正当王公们联合各路兵马,准备营救孔代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1617年,在路易
十三的唆使下,孔奇尼被暗杀。原来,路易十三早就企图亲政,终于等来了这次千载难逢的
机会,一举夺回了政权。路易十三执政后,为肃清残余的反对势力,又将孔奇尼的亲信五百
余人全部杀害,再一次向世人昭示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惨烈。
这首诗大概讲述的是一位青年结束内战的事。诗中的地名卡奥尔,英阿沙克,里库特威
尔,阿让等,均是法国西南部的地名。由此看来,这首诗也许是在预测吉斯家的一位青年凭
着自己的果敢和家族的势力平息内乱的事情。因为法国西南部曾是吉斯家族的领地。
但这仅仅是预测而已,目前尚未找到确凿的史料加以说明。在西方各国中,最纷繁芜杂
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就是法兰西历史,可以想象有多少有趣的事情未被世人所知,我们仅能从
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中窥到这段历史的蛛丝马迹。
这是一首描述拿破仑1世的精彩篇章。拿破仑这位“矮子”在出世之初的战功,便是夺
回了“总督(罗仑)的领地”。随着卓著功勋的不断建立,拿破仑终于“放逐卑劣的男子
(执政政府)”,而建立了自己的独裁政权。
他从1799年上台至1814年退位,其统治法国长达十四年之久。
在1789年成立的国民议会,以废止封建特权为目的,变革了旧的行政区划(伪地
志)。据说在埋藏历代君王的墓地被掘开(掘开墓的遗骨),而且反基督教的各派也因此而
繁荣。
国民从此接受了更新鲜的思想,“以黑代白,以新替旧]。
“因斯布里亚”是指米兰的周边地区。这一定是预言发生在米兰的长达七年的进攻。最
后由“大王”解放了城市。
据说,进攻的一方是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而解放的一方是法国。
在玛丽1世时代,法国北部的占领地卡里被夺回。这首诗在此描述了此事。自从1347
年埃德华多侵略以来,此处一直未被占领(易守难攻)。
但在1558年,终于被吉斯公爵夺回。“三头狮”指英格兰,它的败北曾一度给玛利一
世带来极大麻烦。因为民众们对这位苏格兰女王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女王的情绪。
英国尽管远居英伦之岛,但从此诗不难看出,它的染指欧洲大陆的意图早在十三世纪就
已暴露无遗了。
本诗预测的是现代美国的国内情势。
美国在二战前只不过是一个实力平平的资本主义新兴国家,它的影响力并未达到战后的
水平。但是二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而且本上并未受到战争影响,因此国力逐渐加强,后
来成为实力超群、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
但是回顾美国的历史,可以看到美国资产阶级的残酷无情。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民
族,他们才是美国的真正主人,但是移民而来的美国白人却大肆屠杀、掠夺印第安人。并且
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把印第安人赶到了极小的一块土地上,从此开始对美国广
阔大地的统治。这些白人对黑人与黄种人也是残酷无情的,许多黑奴与亚洲劳工惨死于他们
的无情奴役之下。直到现在,美国国内仍旧存在种族歧视,除白人汇外的有色人种在工作、
学习、生活上屡受限制,一贯自称“最自由、最民主”的美国,实际上是一个“最不自由、
最不民主”的国度。
本诗第一行便讽刺了美国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缺乏同情、缺乏爱心。而第二、三行则暗示
了美国统治阶级在大发战争利市,渐渐地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而最后一行则预测了美国近几十年来屡屡发生的暗杀事件。林肯、肯尼迪都死于刺客的
枪弹之下,里根也曾险些被暗杀。
尼斯在古代是马赛人的殖民地之一,因此法国人一贯把它视为自己的领土。但是在尼斯
的归属问题上,意大利并不相让,法国与意大利曾为此发生了小规模的战斗,在十九世纪前
半期尼斯已不属于法国,它成了一个自由的伯爵领地。法国人一直以失去此地为辱,他们发
誓要夺回尼斯。
到了1860年,由于拿破仑三世答应帮助加富尔统一意大利,他得到加富尔默许,在尼
斯伯爵领地举行了全民投票,又夺回了尼斯。拿破仑三世的帝国的威望空前提高了。
1856年4月,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来到法国拜访拿破仑三世,他是为请求拿破仑三世
出兵协助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而来的。法国人又一次劝谏君王不要越过阿尔卑斯山进行冒
险,而手段高明富有心机的加富尔知道如何说服拿破仑三世,并设法打动了他的心。
本诗第三行“仔牛的男子”便是指明这次来访的使者,并非加富尔外号“仔牛”,而在
于他是从都灵出发前往法国的。都灵是素有“仔中之城”之称的。
这首诗至今还未有确切的解释。索尔格为哪国的哪一个城市还未得人知。而朗格多克为
法国罗纳河以西的辽阔土地。
从本诗可以看出朗格多克的领导者被赶下台,在索尔格达成了某种和约,却不料与他的
支持者一起被处于极刑。
可能是发生在将来的一次法国的政变吧!
1798年拿破仑的法国军队侵入罗马,逮捕了教皇皮奥六世,并将其押解到法国。
本诗第二行的“塔拉坎”指的便是加泰罗尼亚的塔拉戈纳,而“美索不达米亚]并非指
的两河流域本身,而是象征两河所夹的土地。在这里指的便是法国的阿维尼翁。它是罗纳河
与杜朗斯河所夹的一个城市。本诗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市民”指的便是拿破仑统率下的法国
军队。而“罗纳的牧师”便指的教皇皮奥六世,“阿尔索尼亚”为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这
里指被法军占领的意大利国土。
皮奥六世被捕后,于1799年8月29日死于流放途中。
本诗是在暗示宫廷丑闻。但是究竟是哪一国王室发生的丑闻,一直令研究学者大伤脑筋。
休·阿兰博士认为本诗预言的便是发生在1943年的白金汉宫王室财宝典当事件。
本诗预言的是洛勒尔大公毒杀了“桥”的侯爵。
“桥的实力者”便指的是洛勒尔大公的弟弟庞·穆松侯爵。这兄弟俩为了争夺王室的控
制权,一直纷争不断,最终哥哥占了上风,诱使弟弟服用了毒品“鲤鱼卵般的毒物”。
在残酷的战争中,士兵是极为重要的。而士兵的士气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谓“重赏
之下必有勇夫”,给士兵一定的津贴与奖励是提高士气的主要手段。
但是由于战争对交战各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许多资源被战火摧毁,以致制造钱币的金银
不足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欧洲,曾发掘出代替金市使用的铜制金市,这也许便是战争的影
响。但是在战争中使用革质钱币的事例仿佛还未出现过。那么,诺查丹玛斯是另有深意吗?
本诗是叙述的诺查丹玛斯在世之时发生的事件,是一首溯古性的预言诗。
1555年11月,从法国西部港口迪埃普出发了数支海盗船,它们在英吉利海峡遇见西班
牙舰队,然后乘其不备开始围攻西班牙舰队。这一群海盗训练有素,一直在海上无法无天,
这一次面对正规的军舰,它们却保持了足够的镇静。
海盗船运用了一个很好的战术:首先包围舰队,再集中攻打旗舰,然后首尾夹攻。在这
一次激烈的海战中,马德里的海军司令被箭射伤,除了两艘舰艇逃走之外,其余都被海盗们
俘获了。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
本诗第一行的“瓦斯特”(Vast)让人难以确定。因为在法国,与此相同或音近的村
庄、僧院、港口或者人不计其数,这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特定词汇。
我们认为此处的“瓦斯特”指的便是瓦斯特侯爵阿方索二世。他在担任米兰总督之后,
隐居于阿斯特。正好符合“费拉拉的附近”的条件。
本诗叙述的是一支军队被敌人围困于山谷之中,三十名士兵被俘,其余的全都逃走。而
被俘的这三十人,全部被残酷地判处了火刑。
火刑作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处罚异教徒的酷刑曾经在欧洲广为流行。而火刑也因其过于残
酷曾被禁止使用。
本诗或许叙述的是一次宗教战争:天主教的军队与胡格诺教徒遭遇,新教军队不敌对
手,三十名新教徒被俘,很快被作为邪恶的异教徒判处了死刑。
在宗教信仰面前,各教派互不相让,对于异类,他们是不会有丝毫同情与怜悯的。
本诗从内容上看十分清晰,一眼便知是在预测阿尔巴大公阴谋叛变,却被吉斯公爵打败
成为俘虏。但是本诗却是诺查丹玛斯预测失败的极少数预言诗之一。
阿尔巴大公是西班牙的将军,而吉斯公爵是法国的实权派。吉斯并未与阿尔巴大公发生
过战争。而且阿尔巴大公只是在1555至1557年间与法国有过联系,但并非叛乱关系,而是
睦邻友好关系。
本诗预测的是在意大利的波河附近发生了数次局部战争。
除了日内瓦、尼斯,其他的地方都是被萨伏依族掠夺占领的土地。这屡屡发生的纷争也
许便是对这些土地的争夺。
意大利在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之前,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各地的大家族为了
扩大自己的领地互相混战,城市的领主往往是易主迅速。
本文来自网络,用于个人学习交流,不代表国学藏秘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ngxcm.cn/?attachment_id=1810
|